第154条 “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” 经典注家精要 成无己:此乃无形邪热壅聚心下。按之濡软示非实积,关上脉浮主中焦热盛,大黄黄连泻热消痞,取“沸汤渍之”轻扬法。
柯琴:“关上浮”是辨证眼目,如秤砣定盘星。濡而不硬乃气痞,然热势鸱张,非苦寒直折不能平燎原之火。
尤怡:此条与151条气痞呼应,彼为寒热错杂,此为纯热壅滞。大黄黄连相伍,泻心火而降胃浊,痞热自除。
黄元御:心火不降,胃土上逆,壅塞心下成痞。关上为脾胃所主,脉浮乃火炎土燥之象。泻心汤清君相二火,复胃降之常。
刘渡舟:此证乃“火痞”,与半夏泻心汤之“寒热痞”迥异。其痞如沸汤腾涌,按之濡却烦渴躁扰。 融合解读 一、六经八纲辨证 病位:中焦(心下)
病性:纯阳热证(无寒象)
病机三要:
1. 无形热壅:非水非食,乃气分郁热
2. 气机痞塞:火郁胃脘,升降窒滞
3. 热势上炎:关上脉浮如火焰升腾 二、圆运动解析 气机崩溃链:
君火不降(心热下移)->胃土被灼(中焦如焚)->浊气上逆(心下痞塞)->热气外涌(关上脉浮)->按之濡软(无形气滞) 大黄黄连泻心汤重启圆运动: 大黄:苦寒直降,如金风肃杀,引离火下归坎宫
黄连:泻心除烦,似甘霖降火,清君相二火浮越
沸汤渍服:取气轻扬,避味重下沉,专清上焦无形热 气机复位:大黄引胃热下行,黄连清心火下济,二药借沸汤轻清之气,如云霓降暑热,使火降浊消,痞开气顺。 三、学术思想衔接 1. “火痞”现代诠释:
见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、胆汁反流性胃炎
治则:原方加生甘草30g(伏火护膜),沸汤渍后兑入蜂蜜50ml
2. 变证处理:
痞满伴出血(呕血便黑):大黄黄连各10g沸水泡,冲服三七粉9g
热陷心包(谵语):加牛黄0.3g(冲服),针刺中冲刺血
3. 禁忌警训:
脉沉迟者禁用(防虚阳暴脱)
服后泻不止:粳米粥一碗止之 方证解析: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与本源 出处:《伤寒论》第154条
原方: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(以沸汤二升渍之,绞去滓) 《神农本草经》药性运用 大黄:“主下瘀血血闭,荡涤肠胃”,本方取其气轻上行,泻中焦无形邪热,如揭釜抽薪。
黄连:“主热气目痛,肠澼腹痛”,泻心经实火,清胃腑郁热,似以水沃焦釜。 煎法精义 沸汤渍之:
1. 取气不取味 → 清上焦如羽
2. 避煎煮沉坠 → 防直走大肠
3. 存轻清之性 → 专消气分痞热 方证运用要点 1. 辨证铁证:
主症:心下痞满按之濡软
独症:关上脉浮而有力
兼症:面赤心烦、渴不欲饮
2. 舌象特征:舌红尖赤、苔薄黄燥
3. 现代拓展应用:高血压肝阳上亢(面赤头痛)、口腔顽固性溃疡、精神分裂症阳明狂证 临床心法 三痞鉴别要诀:
火痞(本证)的病机是纯热壅滞,脉象为关上浮数,治法为苦寒直折;
寒热痞(半夏泻心汤证)的病机是寒热错杂,脉象为弦滑无力,治法为辛开苦降;
气痞(151条证)的病机是气机窒塞,脉象为沉弦,治法为理气消滞。 活用心法: 1. 心脑血管急症:
脑出血急性期:大黄10g 黄连15g沸水泡,鼻饲送安宫牛黄丸
冠脉痉挛胸痛:药汁加米醋30ml引药入血
2. 肿瘤热毒证:
原方加野菊花60g、蚤休30g
外敷:大黄粉调芒硝敷神阙条文精义总结 此条揭示“火痞证治”的三大法钥: 1. 辨证核心:按之濡别于结胸之硬,关上浮异于气痞之沉
2. 治法精义:沸汤渍取轻清以清上焦无形热,苦寒直折火势以泻中焦燎原火
3. 禁忌要点:虚痞误用则洞泄不止,寒痞误投则阳脱危殆 张仲景示人:治痞当分寒热虚实。
学者当悟“无形之气贵轻扬”:
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
清无形之火非沸不捷
泻阳明郁热非黄连不降 此乃仲景“轻可去实”之妙用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是做什么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